今天是     欢迎访问中国南江黄羊交易网!
返回天府商品交易所

羊我为義(儀)——羊与中国传统礼仪法则

上一篇     下一篇
更新时间:2018-02-01    来源:   浏览次数: 2591

羊被视为有仁、义、礼之德的动物,它的“德”是中国传统道德标准制定的重要参照。然而,在“以德治国”的传统中国社会里,道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具有“法”或“礼”的意义,于是,“羊”在字源学上,又与“義(儀)”、“法(灋)”等礼法概念产生了紧密的联系。

关于“義”的含义,《说文》云:“己之威仪也。”朱骏声《通训定声》云:“经传多以仪为之。”因此,“義”实际上是仪则、法度的含义。就字形分析,“義”是由“羊”和“我”组成的会意字,其意为,“我”把“羊”置于头顶,人羊一体,羊的品质也就内化为“我”的品质,于是“我”就像“羊”一样有了仪则,有了法度。

“我”之为“羊”,为什么就有了仪则、法度的含义?从分析“法”的字源意义中可以找到答案。“法”的原文做“灋”,是个会意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灋,刑也。平之如水,从水、廌,所以触不直者去之,从去。”“灋”从“廌”,“廌”即“獬豸”,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羊,有明辨是非曲直的本领。古典文献对此记载甚详,《尔雅翼·廌》云:“廌似山羊,一角,一名神羊,一名獬,东北荒中兽也。见人斗则触不直者,闻人论则咋不正者。”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云:“獬豸,神羊,能别曲直。”《晋书·舆服志》云:“獬豸,神羊,能触邪佞。”《述异记·獬豸》则说:“獬豸者,一角之羊也。性知有罪。”因为在古代法制文化中,“羊”(廌)是法度的象征,“水”有公平之意,所以,“灋”从水、从廌。这反映了“羊”与“法”的渊源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来源:
内蒙畜牧网